▼
01
“农村社会工作”
————————————————— 从化仙娘溪&乐明 —————————————————
↓
①
社区厨房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
(一)背景
乡村旅社妇女小组负责村内的餐饮和住宿接待,一直以来,来到村里的游客吃饭都是在祠堂。2019年,部分村民对旅社小组使用祠堂提出异议以及考虑祠堂这一空间不适合接待游客,妇女小组决定更换厨房。在综合考虑场地稳定性及费用等因素后,妇女小组决定租用杨国星的“烂尾楼”的一楼来做社区厨房。
为了启动社区厨房的建设,绿耕链接部分建设资金,与村民一同邀请深圳大学的郭子仪老师帮忙设计、并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共同促进了社区厨房的第一次施工。此后,厨房修建的材料以及施工均由村民负责,社工角色后退。2020年上半年,在汇耕田筹委会成员及妇女小组成员彭绍莲的协调下,社区厨房初步竣工,投入活动使用。
(二)过程与思考
1.旅社小组的变化与工作员的远近
旅社小组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小组,无论是在小组事务还是活动接待上,工作员在里面的角色会更为主动一点。但在社区厨房的建设过程中,因为妇女们对厨房的真实需求,激发了她们的主体性,而工作员角色的后退,让小组不得不自己站出来,无论是寻求其他村民的支持还是自己投入更多精力。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工作员需要思考的是,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投入更多目光关注的是人的成长和发展,而不要太过于在意事情是否能够做成。一旦对于事情的成功与否放松下来,工作员也不会总是希望给到很多支持,以至于让组织无法成长。因此,必要的时候要离他们远一点。
2.作为支持者的汇耕田公司
社区里面很难出现完美的组织者、带头人,村子的发展需要多人合力一起往前走。在社区厨房建设的过程中,旅社小组主要是实际行动的人,但汇耕田的星哥也帮忙找师傅,出主意,在旅社小组停在原地的时候,也会召集大家开会,鼓励大家往前走。从社区厨房的建设中,能够看到小组之间的良好互动与支持。
3.做中学——社区骨干的培养
彭绍莲作为妇女小组的成员,在社区厨房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她负责管理修建厨房的资金,哪笔钱该用,哪笔钱不该用,她把着关,比如二楼没遮挡物会漏水,她拒绝了阿姨们在二楼动水泥的意见,“把钱花在刀刃上,用一些简单的办法先处理好不漏水就行”;师傅哪一天开工,有一些师傅关系不合她也知道如何处理,“让两个师傅各领各的活儿,不要相互配合着干就可以”。妇女们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矛盾,她选择不把事情挑破,等一两天,大家又会接着干,但她的心里一直记着大家对什么事情是有意见的,“等着厨房搞完了再聊,不然担心大家撂挑子”。
她在做厨房这个事情上展现了她的“讲道理,会办事”。这并不是她一开始的样子。她从一个万事不敢出头的人,变成找旅社小组先找绍莲阿姨,都是因为被“逼着做”,在做事的过程当中逐渐成长起来。
————————————————— 湖南洞雷 —————————————————
↓
①
扎染在洞雷
侗布侗衣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老一辈侗族的生活中,侗布侗衣伴随着他们的一生。侗布由侗族妇女自织自染而成,但现在很少有中年妇女会织侗布做侗衣,只有少部分老人家还在做侗布,侗布手工艺正在面临着断代传承的危机。了解到8月份正是洞雷染侗布的时间,村中学生的暑期生活较为单调,村民在这段时间半忙半闲,借此社工站在村中举办侗文化保育系列活动之“扎染”在洞雷社区活动。
利用洞雷本地的染料(靛蓝),以及村民自织自带的侗布来体验扎染。活动有单独体验环节、集体体验环节以及实际参观环节。集体体验环节老中青少集体完成扎染作品,以促进不同年龄层次间的协助与对话,促进对侗布侗染的更多思考。实际参观环节社工带领青少年去了解实际侗染制作过程,让青少年有更多的观察和体会。
此次活动让青少年进一步了解村中老一辈侗布侗染技艺及故事,活动既有新鲜的染布形式又有传统的染布材料,外地形式融合本地文化,更多激发村民对侗族传统手工艺——侗布侗染的思考。活动也动员村内不同人群的参与(村内青少年志愿者协助+儿童体验+老一辈村民教学+中壮年帮忙布置场地),得以促进多元人群的互动交流。
②
文化记录内容修正
6月上旬,社工在村内开展了有关村庄重大工程建设的文化记录,通过与村民进行工程建设历史的访谈,勾起村民的年代回忆,深化村民对村庄历史及文化认同。
为保证记录完整与严谨,老协会长主动提出要对工程建设记录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纠正。8月28日,社工与老协会长以及几位老年男性村民在博物馆一起就此前的工程建设历史记录进行纠正。28日上午,社工与老协会长确定好文化记录整理纠正的场所和时间后,由老协会长出面去邀请村中资历老的村民到博物馆,以听取他们对于工程建设历史记录整理和纠正建议。此次内容修正的以老协会长作为主要叙事人,其余几位老年男性进行问题补充,将此前有关桥梁、公路、水库、礼堂等的记录资料进行一一回顾,对于工程建设的时间以及投入人力、物力存疑的,参与修正的成员则会就存疑的地方开展讨论,对于仍不能达成共识的,社工借助电话等形式与场外的村民进行沟通以解决存疑部分的资料记录。
通过此次文化记录内容修正,得以集合更多村民的记忆,促进新的村民参与,达成文化记录工程建设记录的进一步共识,也为之后要进行的文化记录资料整合与修正提供经验参考。
③
洞雷项目2020年度中期评估
9月7日,洞雷项目2020年度中期评估如期进行,市县民政以及专家一行来到洞雷对项目的工作进行评估。评估主要采用实地走访、现场ppt汇报、资料审查、服务对象座谈等方式进行。
在地工作员先是带领评估专家在村内的公共空间进行了走访,随后在社工站就项目的中期工作进展及成效向与会市县民政及专家做了汇报,并一一回答专家的疑问。之后的资料审查环节和服务对象座谈环节则同时进行。专家除了对工作员就项目资料以及项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做了提问外,还与工作员邀请来的村委成员、妇女小组成员、社区志愿者进行座谈,以期对项目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
最后是评估反馈阶段,专家首先对项目的总体工作情况作了肯定,认为项目对村庄自组织的引导,对村民组织的培育是项目可以继续发扬以及做得更好的。项目现阶段以文化保育工作为主,专家评价说现有的工作和服务已经能将文化呈现出来,但是比较碎片化,希望项目今后可以用理论和框架将现有的工作串起来,现有的工作就可以更加清晰。
通过此次评估,洞雷项目对自身工作的优点及不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今后将在发扬优点,弥补不足的基础上将工作做得更好。
————————————————— 珠海红星 —————————————————
↓
①
8月8日,鱼林公益活动队正式召开,大会在村两委的见证和支持下正式成立,并经现场31名队员的提名选举产生一名队长和两名副队长,其中来自龙塘接待小组、环境卫生小组、鱼林文化美食小组、蚝油文化小组、恒常服务小组、舞蹈队的6名小组成员现场汇报与分享未来半年各主题小组计划开展的活动方案,村干部、村民现场共同探讨方案的可行性。期待未来持续推动村民参与、搭建上下联动的社区治理机制,推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了筹备本次成立大会,队员们在前期共召开了6次筹备会议,各主题行动小组分别完善了小组沟通机制、制定阶段性行动计划,并为活动布置场地、书写横幅等。截至2020年8月底,公益队共吸纳46名村民骨干的正式加入,并获得红星村小组2000元启动资金的支持。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②
鱼林文化美食小组第一次活动——秋日传统美食
8月13日,公益活动队鱼林文化美食小组启动第一次美食推介会——传统秋日美食芋头糕与南瓜饼。队员们变身美食讲师,为青少年推介传统美食,带领青少年们参与美食制作体验,分享美食制作步骤、技巧,介绍美食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最后一起分享美食成果,其乐融融。
8月11日,组员提前为本次活动召开茶话会商议活动筹备方案,最终部分食材也取自于村民自家的农产品。活动促进了社区不同群体的互动交流与特色美食文化的传承。
③
8月14日至21日,鱼林公益活动队队员共同筹划粮仓、村史馆地板漆粉刷,阁楼地垫铺设事宜,整个过程前后共推动了14次讨论与志愿行动,包括选色、搬运、清洗、多次上漆等工序,累计共59人次的志愿参与,完工后大大改善了公共空间落灰与积灰的使用问题。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④
鱼林公益活动队自成立以来发起每月“环境卫生日”行动,并拟定每月最后一个礼拜日为“环境卫生日”。
8月23日,为尽快缓解台风海高斯带来的影响,鱼林公益活动队计划提前本月活动日至23日,共有26名队员、12名村民志愿者、3组亲子家庭志愿参与本次行动。
队员与志愿者们走上龙塘、卫国、榄坑的大街小巷,走进村庄中的卫生死角,一边清理垃圾,一边及时发现社区的潜在问题与安全隐患。例如有村民发现村中堆放的建筑垃圾存在安全问题,并及时向村干部进行了反映。
通过开展每月环境卫生日行动,有助于带动村民朋友爱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共建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⑤
接待小林咸水歌队伍参访,村民共结伙伴情谊
2020年8月28日,小林咸水歌团队和北斗星社工到鱼林村参访。龙塘接待小组在众爱社区厨房为参访人员准备了具有本地特色、美味的菜肴。鱼林公益活动队的三名队长分别就蚝油守艺人小组、龙塘接待小组,以及鱼林公益活动队的发展历程、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等做了分享。最后双方村民自发献唱歌曲愉快地结束了本次活动。
通过村民自组织之间的分享交流,开拓了村民自组织的视野,锻炼了村民组织与表达的能力,建立了同行伙伴的情谊,提升与凝聚了村民骨干的信心与士气。
最后一天,参与培训成员共同总结参访收获与经验,并共同探讨未来半年的行动计划,其中包括希望在鱼林组建一支队伍,参与到环境美化提升、文化传承等村庄建设当中。
⑥
由鱼林公益活动队(以下简称“公益队”)发起的每月“鱼林环境卫生日”(每月最后一个礼拜日)活动在村两委的带领与支持下将持续响应与配合“三清三拆三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相关举措。9月26日,共23名公益队队员发起本次行动,17名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志愿参与其中。本次卫生清洁活动覆盖红星村、榄坑村、卫国村三个村小组,清理杂草与各类垃圾,发现社区卫生死角、总结社区环境问题,本次活动共清理计10斗车和21袋垃圾。通过在社区中大力宣传提升爱护环境、建设宜居环境的意识,动员身边的村民朋友加入行动,共建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共同体。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⑦
2020年9月5日,鱼林公益活动队第一次月度大会在龙塘文化活动中心举行,标志着公益队月度例会制度正式建立。公益队通过月度例会,总结月度工作,提出公益队相关的议事主题,制定下个月的行动计划等。该次例会,公益队对8月工作进行总结,对9月工作进行计划,讨论选举队员代表和启动资金使用的事宜,以及确定未加入小组的队员加入到各行动小组的情况等。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⑧
公益队自主独立参与公共空间工具房打造
在前期公共空间进行地板漆粉刷的微改造过程中,社工与公益队共同发现公共空间缺少一个储存物品的一个小空间,于是进一步提议打造一个工具房,该提议得到公益队员的认可和采纳。公益队发挥队员的所长,从购买物资、组装与电焊墙面,都由队员发挥才智自主完成工具房的打造。工具房的打造彰显了公益队对于公共空间认同感的增强,以及团队分工协作能力的提升。
⑨
为更深入挖掘鱼林村的资产与优势、传播鱼林特色文化,2020年9月24日,由榄坑蚝油文化小组组员带队,与公益队其他成员一起,共同参与榄坑人文生态导赏路线的开发。一路上,村民们回忆榄坑村的人文历史,交流用草药治病的经验,共同挖掘鱼林村的人文资产,为后续鱼林榄坑村接待外来参访工作做准备。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⑩
村民“自我服务”:恒常服务小组开启轮值
恒常服务小组的的定位暂定为提供公共空间恒常的社区服务,如社区电影播放和图书借阅。8月恒常服务小组成立之后,组员与社工共同开展恒常服务,组员先熟悉恒常服务的内容和流程,如电子显示屏的操作,图书借阅登记程序等,9月12日起,由组员独立自主轮值参与恒常服务的开展共计6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4.5小时。恒常服务小组组员在恒常服务开展过程中,与其他社区民众产生更多的互动和交流,也将志愿服务的精神传递下去。
⑪
8月10日至20日,暑期青少年文化创意绘画(简称“文创绘”)小组共四期活动顺利开展,由村庄热心文化的年轻人萍萍老师作为绘画志愿老师带领孩子参与绘画创作。
通过引导青少年观察社区植物,增进了青少年对社区资源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参与式体验传统美食制作,推动了社区不同群体的互动与交流;通过讲述“三月三,吃三丫苦”的传统习俗及其背后的故事,深化了青少年对社区节气文化的认知;通过关注家乡传统节日,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动。
通过青少年创作的36副创意绘画,这些社区文化元素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出来。活动推动了青少年对社区文化的关心与思考,从而助于逐步激发孩子们对社区的情感与认同。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
02
“专业支持工作”
①
2020年7月31日至8月4日,绿耕在贵州省从江县的美德侗寨进行了农村社区发展工作者共学计划的第二期主题共学”乡村振兴与团结经济”。
我们的共学从理解乡村的处境开始,建立分析框架,并以美德村为例,考察全球化、发展主义和消费主义给村庄带来的影响。从这里,我们理解了乡村目前所面临的困境的根源。紧接着,以黔桂村寨联盟和美德村的实践为例,大家一起探讨如何以团结经济的方式回应现今的乡村困境。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
②
在深圳团市委驻河源三乐村扶贫工作队的邀请下,绿耕社区发展部前往三乐村开展社区调研并探寻后续合作可能性。“三乐村首届夏令营活动”是我们作为外部工作者进入三乐村的第一个社区行动。它不仅是我们进一步了解村民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我们和村民之间互相“触摸”的机会。绿耕作为外部协作者,初次进入社区,借助社区活动与村民建立关系,并促进社区各方参与。正是这样共同参与的经历,对于参与的各方来说都是难忘的,也是一次深刻认识村子、认识彼此、认识自己的意识提升行动,同时双方都有了更多对于未来的想象。
↑
“点击标题,阅读完整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