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农村主题共学回顾丨社区调研和社区堆肥的初探索

文章浏览量:924

前言

在社区伙伴的支持下,绿耕在2021年正式启动“珠三角城镇化农村社区可持续生活项目”系列共学,系列共学一共有5期,每期将与来自顺德、珠海等地四个社区的村民骨干围绕“社区可持续生活”开展主题共学,希望通过5期工作坊,共同搭建一个城镇化农村社区可持续生活网络,并持续支持和陪伴组织骨干开展可持续生活议题的系统学习及行动。本期回顾是系列共学的第二期。

 

  共 学 简 介

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原定于2021年7月30至31日举行的主题为“垃圾的学问”工作坊,调整为社区调研和社区堆肥专场学习。在第一天,绿耕工作员和顺德西海村的几位环保队队员一起走村串巷,和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们聊过去的生活、村落的变迁、西海村的独特文化等。第二天,绿耕与来自顺德西海村、桑麻村和新伙伴东风村的村民、乐活社区实验室的协作者一起开启了在桑麻村的在地学习。

 

  共 学 过 程

01

西海村社区调研

按照原计划,第一天的工作坊在西海村进行,行程取消后,绿耕团队马上与西海村环保队成员商量将工作坊调整为社区调研。听到消息后的环保队成员很兴奋,一方面,他们期待借助调研,聆听老一辈分享过去的故事;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在过程中传播环保理念,挖掘更多环保骨干。

7月30日上午,协作者首先和村民们一起就计划调研的主题进行讨论。因为已经有多年的环保行动基础,并且结合本地的生活经验,队员们很快就抛出一系列的问题。环保队的英姐说:“以前家家户户盖房子都会留一个塘来堆肥,垃圾不是往外扔,是往自己家里收;以前的农村是开放式厕所,去哪里上都可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自己家。现在为什么这么多垃圾扔在街上,是因为没有场地,也没有堆肥需求。”英姐希望通过调研【了解以前处理垃圾的方式】。

巧团说:“以前下一场雨植物就会生长,现在一下雨反而就死了。”巧团希望了解我们生活变化的对比,探索【种植方式的变化和环境、气候变化的关系】。此外还有环保队的建哥、莲姐提到【食物味道的变迁】、【洗护用品的变化】,以及现在的【食品安全】、【人的健康状况问题】等等。带着这些丰富的思考和话题,协作者和环保队一起出发,对村里的三位长者进行访谈。

彩姨和凤宜阿姨告诉我们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上世纪80年代,西海村的村民以种田插秧为生,虽然脸朝土背朝天,但是背部吸收太阳,双脚踩在地上吸收地气,代谢好身体也健康;田间会种不同的作物,甘蔗、大豆、花生,村民以插秧斩蔗卖禾杆为生;一边种田还要一边带小孩子,用一个箩筐背着就下田;没有洗护用品的时候,西海村村民用皂角洗衣服洗头,用无患子、茶籽洗碗;甚至连衣服也是自己制作,现在我们经常提到的“香云纱”就是顺德当地的特产,西海村村民也会用类似的方式来染布做衣服。关于“香云纱”的制作方法还流传过一个传说,当年一些日本商人也想学习这种工艺,但当他们把布料、薯莨带回日本后却发现仍然无法复制,西海村的村民后来分析应该是土壤的关系,“一定要有我们的泥才可以”。

今年已经72岁的彩姨还向我们分享了自己自2000年土地被征收后的个人生命历程,在外出打散工的过程里,她做过拆屋工、水泥工、打桩头工等等。彩姨很自豪地说,现在家里的装修还是由她来把关。在访谈过程中,凤宜阿姨还向我们展示了自家制作的酵素、用于洗碗的环保水瓜壳。

 

 

听完几位长者的分享,环保队的队员们表示既触动又敬佩。莲姐从上一代人的故事中感受到她们坚韧的力量。“听到很多生存生活的经历的故事,很想知道为什么以前的人这么能吃苦,现在很多便利,生活的便利、工具,现在的人不会比过去差,但是创造出来的事与物,和上一代人比好像逊色很多,那以前的人力量来自哪里呢?即使是生活所逼也愿意接受,以前没那么多逃兵。心很纯正,只问耕耘,不问结果,不会有那么多怨气,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莲姐反思了当代人的教育理念,认为现在的父母“太在乎物质上的得失”,也因此太害怕孩子的“跌倒”,不给试错和“自然成长磨砺”的机会。

建哥从生活的便利性进行反思。“过去用茶籽洗碗对环境、对人体都好,但是科学逐渐发达,用上化工原料后,虽然我们生活变便利了,但是化工原料的污染实在太大,就会有其他负影响出现。很多事情都是双向性。好像肥料,刚开始说让植物很容易生长,但是长期使用后,对土壤的水土污染影响很大。由此带来的病痛,比如为什么现在人的不孕不育、癌症越来越多?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影响因素在里面。”建哥对于宣传环保酵素的行动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坚定。他认为目前环保队在做的行动就是在尝试让被化工原料污染的水土得到净化、修复。他也希望能影响更多人参与其中:“所以这些都要有一个过程,而且不只是我们这一帮人自己去做就行,而是每个人做一点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全民参与,相信比我们几个做好很多。”

英姐也联想到自己现在在家种植的经验,她也认为如果再不行动,可能过不了多久,人也和植物一样无法生存下去。“这两年温度真的升高得很快,太阳一出来都不想上街,种菜也种不了。我今年种的辣椒、茄子长不大,所以我都没有什么心情浇水。”她也提到有些人可以接受化工味道,却不接受酵素的味道,但她相信如果真正了解、做起来后,大家就能发现酵素的魅力。

与本地村民一起进行社区调研,可以让村民在过程中对社区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拥有感,同时也是在推动文化反思和下一步社区行动的过程。作为第一次与西海村环保队的共同尝试,我们相信都能给村民自身、环保队成员、协作者建立和坚定了更多的内心力量。协作者也期待把社区调研的方法慢慢推广到顺德、珠海的其他村落,与村民伙伴们一起行动起来,从了解我们生活的社区开始。

 

02

桑麻村社区堆肥实践

第二天的堆肥工作坊在桑麻村的节瓜基地进行,包括理论和实操两部分。这次工作坊也邀请了顺德勒流东风村的新朋友一起参加。东风村的村民志愿者在村委的带领下共同打造青基农场,给青少年体验农业生活,同时也用作举办相关的培训、美化村居行动、亲子活动等。几位新伙伴虽然是初次接触酵素、堆肥等环保类议题,但也表现出非常强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与西海村、桑麻村的村民刚认识就热烈地交流起来。

本次社区堆肥专场分为理论和实操两部分。来自乐活社区实验室的协作者先从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来给大家讲解好氧堆肥的知识点,在讲解结束后再开始当天的堆肥行动。

A、为什么需要堆肥?

协作者一抛出这个问题,在场的伙伴们很快就回答了他们所理解的堆肥的价值,包括:对生态好、方便处理周边的垃圾、改善土壤、改善品质、废物利用、种的菜更好吃……每一点都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关。协作者也从理论的角度给伙伴们补充了堆肥对土壤的价值。

堆肥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过程。一方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厨余,可以通过堆肥的系列操作将易腐、易臭的厨余变成稳定的有机物——土壤里的养分和有机质,让未被发挥的资源价值回归土地。另一方面,堆肥也可以令泥土更好地储蓄水分、保存肥力,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在现场,我们还通过土壤组分小测试对比了桑麻村和西海村的泥土状况。没有经过堆肥处理过的土壤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西海公园的泥土砂质居多,所以泥土之间缝隙较大,储水能力较弱,容易造成水分和肥料流失的情况;而桑麻村的塘泥由于富含有机物,所以呈现砂质较少、有机质较多的状态,但也会面临水分集聚,植物根部坏死的情况。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也看到了堆肥对于改善土壤的必要性。

B、堆肥的基本原理

通过与自然腐烂、分解的方式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堆肥的基本原理:与腐烂不同的是,堆肥可以通过人为方式更好、更快地控制整个发酵过程。

● 腐烂、分解:天然的过程,时间较长,不容易控制,有病原菌参与;

● 堆肥:好氧堆肥,人为控制,无害化。蝇虫可控制。

C、堆肥是什么?

在了解了“为什么要堆肥”以及“堆肥的基本原理”后,我们基本可以得出“堆肥”的定义。堆肥就是促进可降解有机物在氧气、水和微生物等的作用下,转为稳定的物质的过程。完整堆肥周期大约需要3个月。根据温度变化曲线可以划分为中温期、高温期和熟化期三个阶段。

D、如何开始堆肥?

在准备开始堆肥前,协作者也给大家分享了农村地区常见的堆肥原料,主要分为“高碳(棕色物质)”和“高氮(绿色物质)”两类,有时候还需要加入一些特别调理物质。

● 高碳(棕色物质):特点是疏松多孔;常见有干树叶、干杂草、蕉叶(钾含量高)、纸皮箱等;

●  高氮(绿色物质):常见有瓜藤、厨余、粪便等;

● 特别调理物质:有一些特殊的香气,水分少。如咖啡渣。

在收集堆肥原料的时候也需要留意原料配比,更精确的方式是用计算机和磅秤的方式计算高碳和高氮物质的比重,协作者在现场也给伙伴们分享了由他们制作的小程序,输入目标碳氮比和已有的部分材料,就可以知道另一部分材料相应的重量是多少。合适的碳氮比是成功堆肥的关键,也可以通过手测法的方式来判断原料的状态——用手用力抓握一把堆肥,看水是否会滴出来,如果用力拧出一两滴就是刚刚好的状态。

碳氮比计算器小程序二维码

针对不同工具和场景,堆肥方式也有差异,主要的堆肥法有混料投入法、容器式堆肥、开放式堆肥等。在工作坊当天,我们尝试用三明治堆肥法,通过枯枝、厨余、草屑等的逐层堆叠,看是否能实现高温好氧堆肥。

完成理论学习后,我们随即前往桑麻村的节瓜基地开始堆肥实践。桑麻村和西海村的村民为当天的堆肥提前准备了秸秆、厨余、酵素、木糠等原料,大家一起“夹手夹脚”,先是铺干料,然后再铺厨余,浇上酵素,最后再铺上一层干料,不到半个小时就堆起两个“肥区”。协作者提醒大家,最后一层干料一定要盖严实,这样才能保证堆肥的初期温度能够稳定上升。也可以通过定期测量、观察堆肥区的变化。如果温度偏低,则需要用帆布等覆盖进行保温,必要时还可以采取菌剂促进原料的分解; 如果闻到臭味,则可能是水分过多,需要检查湿度或者温度,如果湿度过高还可以通过添加干物质、翻堆的方式来降低湿度。对于从零开始的新手来说,可以先从生的素厨余,比如果皮、菜叶等开始堆肥,不要用含蛋白质较高的如肉类、蛋制品类进行堆肥,也能有助于降低堆肥区的臭味。

协作者还给大家分享了其他的几种堆肥方式,包括适合在较好土地基础来开展的蚯蚓堆肥法、家庭式的波卡西堆肥法和更适合栽种果树的厚土种植堆肥法。在互动环节,村民们也纷纷提出一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翻堆是什么、翻堆的频率、最适合堆肥的温度、缺氮对植物的影响、想提高果量应该如何堆肥等等。

 

03

设计我们社区的堆肥方案

工作坊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以村为单位,分别设计社区里的堆肥方案。桑麻村的计划是打造田园综合体,通过种养结合,实现鱼塘到节瓜基地肥料的循环。希望用堆肥改善土壤,让村民和消费者都能吃上更健康的食品;统一黑毛节瓜的种植模式,实现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推广。

东风村也希望以青基农场为基础,利用幼儿园和小学的厨余垃圾、养殖鱼鸭的粪便、农场里的野草等等进行桶装堆肥。结合东风村正在推广的人居环境整治,用堆肥后的土壤培植花草和瓜果。

西海村从19年开始推广垃圾分类、环保酵素制作,因为有环保行动的基础,他们希望今年能实现行动的升级,组织更多村民一起加入垃圾分类减排计划。环保队队员们计划采取波卡西堆肥法,将波卡西桶和菌类派给家中有种菜或者种花的居民。再定期聚集村民,在西海公园开展亲子种植的亲子乐活动。

在工作坊的最后,大家也从堆肥出发延伸到更多对未来行动的期待。包括希望了解不同种植对应的不同肥料培育方法、代替驱虫剂的有效驱虫方式、如何挖掘和动员更多人一起加入环保行动等等。从学习到亲身实践再到设计社区堆肥计划的整个过程里,三个村的村民们都展现出对堆肥学习、可持续生活探索的强烈热情。从可持续生活工作坊的开始,伙伴们之间的相遇、共同学习、相互取经的过程,也是共同搭建可持续生活网络的开端。让我们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感谢西海村一心社工站、桑麻村百生田园提供培训场地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