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发展部】粤北农村网络议题学习——广西生态农业走访交流

文章浏览量:2,616

2020年9月3日至9月7日,来自从化、韶关、桂林农友一起前往广西学习生态农业。这次广西行由绿耕组织,项目经费由爱德基金会村民骨干培养与村庄可持续发展计划支持。

 

01 行动的缘起

自绿耕在从化仙娘溪以及乐明两村推动农村社区工作开始,生态农业就是我们开展城乡合作,推动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经过几年的陪伴,两村逐渐有了一批开始尝试生态农业的农友。近两年,两村生态种植的农友们也有了更多的行动,比如共同成立田间学校、联合周边村子一起开展生态农业培训,学习生态农业技术等。

2019年下半年,仙娘溪村汇耕田组织筹办了芳香花生麸的学习,村民自己当导师,将从事生态农业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给前来参与的村民,事后汇耕田成员对大家花生麸的制作情况进行了跟进。

此后村民便时常反馈,之前参与过培训的村民自己的实践情况如何,据一位种植沙糖桔的大哥说,“自己之前买农药化肥每年下来要花十万左右,但是通过自己做花生麸、做酵素,今年过半成本才一万多,这么算下来一年能省下五六万。”

因着这次的农业培训,仙、乐两村从事生态农业的村民也将目光投注到更大的区域范围,希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半年,绿耕和仙娘溪、乐明的村民在周边的村子开展社区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对生态农业感兴趣的村民,仙、乐两村村民便分别在长流、仙溪开展生态农业培训,并共同商议去广西参访活动的招募及安排。

通过调研和生态农业培训,我们发现在其他村子里有这么一群正在从事或对生态种植感兴趣的农友;也通过调研和培训搭建一个互动的平台,促进农友间的联结和交流。

经过商议大家认为,这次的农业学习首先要能够学以致用,一定要能够回来有所行动,此外也希望通过外出参访能够让更多人理解生态农业、从事生态农业,这群人可以有一个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

 

 

02 参访前的准备

1、多样的参访农友

本次外出参访学习共有来自从化、韶关及广西等地的农友。他们有的是已经做生态农业多年,有着丰富的生态农业经验的农友;有的仍是生态农业的“小白”,对生态种植有兴趣且希望转型种植方式的农友。

2、“接地气”的参访内容

在筹划参访内容这部分,我们邀请了广西国仁的罗立双老师协助安排设计。罗老师用“接地气”给这次的学习交流定下了“基调”。“一是(学习内容)贴合参访者,参访对象以小农为主;二是在游学中获取成功的经验,建立对生态种植的信心,减少走弯路”。

参访对象以小农为主也就意味着这群人是生活在乡村的,并且对他们而言,农业是一个有历史的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农业与生计有着紧密的关系。

而罗老师对于生态农业有一个重要的理解是“生态农业是有优势的”,这个理解对于想要做转型的农友非常重要。

意识的转变是缓慢的,从常规农业向生态农业的转向也是有一段过程的。去向跟自己一样的小农学习,意味着二者的思维有相似性,对农业的态度是相似的。而这次的学习在我看来还挺成功的,原因也许在于,对这种现状、缓慢以及适合有着更深的理解。

我对罗老师有一段话,印象非常深刻,记不具体,但大意是,农民就是一有空就会去田里走走的,农业是做不完的。

 

03 落地的网络设想

我们在不同的项目村以及伙伴村子发现,在生态种植方面既有从事多年生态种植的农友,也能看到村中其他潜在对生态种植感兴趣的农友。在过去,大部分生态种植的农友是独立摸索实践,或仅限于和相邻不远的农友交流,但大部分农友仍会觉得做生态农业是“孤独”的。

基于对不同村子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友的状态的理解,我们也逐渐形成了通过议题切入,促进农友互相交流,彼此支持的“农村网络”的设想。让散落在各处的农友带着他和他的村子站在同一个舞台,彼此看见,正所谓的“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因此,这一次的议题学习行动也是让“农村网络”设想进一步落地的切入点。

 

04“接地气”的参访之行

 

“就地取材”的沃柑种植农友石成荣老师

二十多年前,为家庭的健康考虑,石老师回乡开始尝试生态种植,从0.8亩开始到十几亩。他采用的种植方式主要是使用自治酵素打理果园,地里的杂草不做特别的处理。在参访过程中,大家都对石老师在地里不规则摆放的蓝色大桶酵素感到好奇。农友们围着酵素桶,一边将手从桶里捞出已经发酵完成的酵素,一边听着石老师介绍如何制作、如何通过观察和嗅觉判断酵素的状态。石老师用四个字介绍酵素的来源——“就地取材”,无论是地里的堆肥还是桶里的柑橘酵素,原料都是来自当地或是自家果园。

一起学习制作酵素的方法,和技巧

“拥有一片黄金”的水稻种植农友戴云云老师

8年前,戴云云老师回到家乡,从村民手上租来30多亩水田,开始实践水稻的生态种植。戴老师的生态农业实践是从改良严重破坏的土壤开始;现在他不仅销售生态种植的大米,同时也结合农场开发生态游。戴云云老师说“除了水稻的收入,生态游带来的附加值也是很大的”。

在田坎上,伴着微凉的清风,望着梯田连片已泛金黄的水稻,农友们开始讨论起种子的问题,来自韶关的农友对于戴老师种植的老品种水稻充满兴趣。“我带一些种子回去先种着试一下,现在的老品种已经很少了”。这一话题,同样引起了其他农友们的兴趣,一名农友提议:“如果种植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在自己村子里面寻找老品种的种子互相交换啊”。

对于水稻的种植,农友们都有经验,因此田地上,大家讨论格外热烈。时而低头闻稻香、时而碾碎稻谷观察谷粒情况。大家沿着梯田、或踩着从山上沿沟顺势而下的山水,不断询问着戴老师从无到有的种植经历。

农友们稻田里的讨论

“石头土上说丰年”的蜜橙种植农友雷正解老师

雷老师从18年开始种植蜜橙和砂糖桔,一直都是使用酵素和堆肥的方式进行种植。在出发前,罗老师向大家说明了此次前来向雷老师学习的原因:使用生态种植种出来的作物,即使是流通到市场进行常规的买卖,最后核算成本以及收益,都会比常规种植要多。此外,罗老师还特别自豪的介绍:“等大家进入雷正解的田里,随便挖就能看到蚯蚓”。

当踏入雷正解的农田,呈现在眼前的是生长茂密以及果实累累的果树,农友们便开始感叹:“每棵树的长果都很平衡”,“各类柑橘常见的病虫害在树上都不明显啊”。在结束之后,一位有着十几年砂糖桔种植经验的农友感叹:“一进田里,脑门上就是大写的服字”。

农友们对于打虫酵素的制作特别感兴趣,东哥认真做笔记中

在农友家里休憩,继续聊聊地里的事情

“建设生态环境“的种植青花梨农友陆柳娟老师

陆柳娟老师的生态种植尝试同样从土壤改良开始。她从17年开始种植青花梨一直到现在。陆老师的丈夫介绍,原来地里的土壤情况很差,后来开始使用酵素完成了土壤改良。农友介绍,为了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一直在使用套种的方式,有助于矮处的农作物为虫子提供食物,减少虫子“上树的机率”。

在梨树下,几位对于梨树种植兴趣十足的农友,拉着老师们一起讨论起怎么将种植梨树的经验用于当地。一位已经准备转型的农友感叹“要落定心水”种梨树了。

青花梨树下的交流

“从传统转型生态”的种植水稻和砂糖桔的罗德凡老师

罗老师主要是种植水稻和沙糖桔。沙糖桔今年刚从常规农业转为生态种植,转型的重要原因是降低种植成本。在参访过程中,有经验的农友与老师一起讨论分享,也贡献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罗老师分享生态种植的水稻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对话”——与南宁共购小组交流和分享

“作为消费者,对于食材的标准是什么呢?”“作为消费者,一是健康安全,二是诚实的产品,农友能够如实呈现出自己的种植现状;三是人品,这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这是在第四天晚饭后,南宁共购小组核心成员和农友们的一次对话。

在行程中,我们邀请了南宁共购小组的骨干成员和农友们进行了一次深度交流,希望生产者和消费者互相听到对方的想法。一名农友在结束后告诉我们“以前很少有这样直接和消费者深度对话的过程,也期待在广州有这样的形式,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晚饭后南宁共购小组与农友们的交流

 

05 晚上的“聊一聊”——学习团队三天晚上的复盘

在参访过程中,我们每天晚上都设计了“聊一聊”的环节。聊什么呢?既有大家一天下来的感受和想法,也有技术层面的各类疑问。

虽然是短短四天的学习,但是我们看到了农友们的变化。回顾第一天和第二天的学习过程,农友们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观察到和感受到的主要也是生态种植的操作技术层面。在第三天,听到了农友们这样的分享“看到自己还做得不好,现在的管理很粗犷,回去可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打理自己的果园”;“希望以后从化的村子之间多一点互动,对于技术种植方面可以更多的讨论”;“以前在村里没有看到用酵素的方式,回去后,会和村民推广这样的方式,让大家知道更好、实用、成本低的方式”。一位来自广西龙胜的农友自信地说“回去马上行动,自己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并且做得好之后尝试影响更多的村民,三年之后,期待自己影响十户一起做生态种植”。

每天晚上的聚会,我们一起和农友们回顾一天的行程,答疑解惑的同时也听听大家的观察和感受。在这样的互动对话中,仿佛看到了每天晚上大家都在把自己手上的“线”抛给对方,这样一来一回中,大家也逐渐产生了更多的联结。虽然有部分农友互相不熟悉,但看到大家从个人到集体的联结正在开始。

每天晚上的分享和讨论

 

06 看看部分农友的“新开始”

星哥在生态农业中尝试时间较长。在出发前,我们和星哥聊他的期待,星哥对于自己的定位除了继续学习技术,弥补自己的不足外;同时也将自己定位在“组织者”的角色,期待未来在从化片区将生态种植的农友们联结起来,形成互相支持的状态。

阿文虽是参访团队中两位年轻人之一,但其尝试生态种植已多年。阿文对于这次的参访,“觉得有点遗憾,自己过去没有动起来;没有想到人家以生态种植的方式可以种得这么好,也要好好想想回去要怎么做啦”。

张哥在从化的村里从事传统种植已有二十余年。张哥说:“来学习很开心!原来不打算来,但是来了之后,很高兴。”“学了很多东西,并且这些东西是需要看到人家实践才能真正学到的”。张哥最后总结 “三年读书不如听讲”。

来自从化的东哥说:“对于生态种植坚定不移,佩服这边的农友行动力强。”

来自广西的“大榕树”从云南安家到了广西,对于城市和乡村有着作为年轻一代的反思。大榕树用“平静”表达了自己感受。觉得“真实学到了一些东西,心里觉得是平静的”;但同时也是困惑的,因为销售和种植的规划不清晰。

大榕树爸爸对于自己的信心让我们不禁振奋。大榕树爸爸说:“对于自己做转型成生态农友有信心”,并且很自信地和大家分享回去要带动村里面其他人一起做生态种植的设想。

来自韶关的林桓大哥说:“这次外出学习可以认识很多朋友,学了很多技术和看了很多经验;希望等回去做了尝试,再来和各位朋友交流。”

四天的参访学习,我们看到了参访为农友们带来的能量。参访的成员在角色上相似,都是以个人的方式在做生态种植的尝试。通过这几天的参访,农友们开始有了“聚在一起”的期待,期待除了自己回去做之外,也能每过一段时间,大家都能再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近况,以促进互相学习,促进彼此更好的成长以及互相给予支持。

最后一天的整体复盘和未来行动展望

 

07 农友们的行动轨迹

大家写的未来行动计划

农友们回到村中,开始了团购、堆肥的行动,大家不时会在群里分享自己的动态或者在讨论遇到的困惑。

 

08 最后的一些想法

回顾整个生态农业参访广西之行,在理性层面,向同样在进行生态种植的各位老师们学习,农友们更加能对照回自身的种植经历;在沟通和对话的过程中,更加切合自身的经验。在感性层面,不同经验的农友们,在老师们身上获得自己所需的能量,就像张哥说的“三年读书不如听(农友)讲”。除此之外,农友们在参访过程中,对于互相支持有了更多的期待。近在咫尺的农友,时不时见面一起交流;远在他方的农友,在微信群上互相分享经验,发发自己的近况。

回到我们对于“农村网络”的想象,这次的生态农业学习广西行,是我们联结各地农友的第一步。通过参访、晚上的分享回顾,让大家逐渐编织着农村网络。在未来,不仅是已有的生态种植农友,我们也期待更多的农友走进“农村网络”中。在这个平台里,大家不仅有技术的交流学习,更有彼此情感的联结,共同相互扶持地走出自己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