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灾害社会工作

 

一、项目缘由

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庙圷村距离上里古镇3公里,距离城区27公里,距白马泉风景区4公里,距碧峰峡风景区19公里。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与芦山县仅仅一山之隔的庙圷村在地震中有9人受伤,122户房屋完全损毁,207户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给村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庙圷村的杨姓家族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定居于现在的杨家老院子旧址,据现在保存下来的老房子上面的牌匾显示有些老房子建于清朝乾隆、光绪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杨姓在庙圷村如今已经发展到有1000余人,占庙圷村总人口的90%。后来为了生活、交通上的便利,大约从十年前开始陆续有村民从杨家老房子搬出来在外面的马路两边建设砖房。近几年,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拆除老房子到村道边建新房的也多起来。发展到现在,杨家老院子的老房子已经所剩无几,也只剩下一些老人还住在其中。在4.20地震中,村内杨家老院中已经建了几百年的传统建筑安然无恙,很多老年人都对老房子有不可割舍的情谊,不愿意搬到小区中居中。传统古屋能否重获新生,重新发挥其价值呢?

2013年10月,四川绿耕社工站开始进入雅安上里镇庙圷村,企图借助5.12地震之后在汶川五年的灾后社区发展经验,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灾后农村社区发展项目。2013年11月,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广州市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四家单位合作与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人民政府共同签订了“在上里镇开展灾后农村社区发展工作”的合作协议。2014年1月10日,上里社工站在庙圷村正式揭牌。

二、项目理念

资产为本(社区)与优势视角坚持以社区资产为本的理念,充分挖掘在地资源,重视社区内的资产;即使是在灾区,但也要看到社区内的优势,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发挥村民的主体性;并通过和社区内的互动,和村民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

一是资产为本,即强调不是由社区问题或需要出发,而是由社区拥有的资产或优势出发来介入社区;二是内在取向,即强调社区居民自身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三是关系构建,即强调居民和社团之间的接触,以及各种网络关系的建立。

三、项目目标

以杨家老院为切入点,完善社区内基础设施,通过打造社区公共空间建立社区互助平台,改善社区环境,提高村民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并逐步将服务范围辐射到周边社区。

四、共同的行动

社工进入社区后,通过口述访谈的方法,以村民的生命脉络为线索,深入了解庙圷村,发现村内历史悠久的文化故事、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村内传统文化组织等,并和村民一起来开展文化活动,保护传统文化。

1、老屋探访小组    2014年3月,四川农业大学社工系实习生协助社工站开展了老屋探访小组活动。社区里的十余名青少年开始探索、书写杨家老院的历史文化故事,并制作老屋模型,一起读出老屋故事。6月13日,小组在老院内展示了此次活动的成果,让更多村民看到小朋友们的行动,提高大家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虽然小朋友们只是在活动中才会关注到自己身边的文化,但这也算开启了他们开始了解自己身边的故事之路。

2.美丽乡村夏令营之传统文化体验    暑期,中山大学实习生和社工站在庙圷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夏令营,活动分为开营仪式、社区艺术墙、自然体验、传统文化体验、戏剧工作坊、汇报演出六个环节。在传统文化体验中,孩子们开始更多地了解村内的狮灯文化,并向爷爷们学习本狮灯中的锣鼓响起,传承本地文化,并在汇报演出中展示,受到了村民们的好评。

3.传统文化学习小组    继夏令营传统文化体验之后,从8月31日开始,每周日下午,庙圷村6名青少年继续向爷爷们学习锣鼓响起。12月12日,上里镇年猪文化节,小组成员在狮灯会的带领下一起参加了开幕式的表演,有位来自外地的摄影师说到“庙圷村是有希望的,因为有你们,你们在传承着你们自己的文化”。此时的小朋友,对自己村内的文化,多了一些自信,并开始期待后期继续学习,并能和大人们一起去到雅安表演。

4.庙圷口述史小组    2014年7月,中山大学实习生和社工站开展了庙圷口述史活动,旨在通过老人们的一起回忆来发掘整理杨氏家族的过往和庙圷村的故事。小组成员在记忆中的杨氏家族、记忆中的庙圷、记忆中的狮灯文化、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中的老物件、我们的成就六节主题各异的活动中,让爷爷们讲述了他们所知道的、所听说的、所经历的故事。9月,“我们的庙圷˙我们的故事”——口述史第一期故事整理完成,并将其展示在老院子内,期冀通过此举能增强大家对杨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村民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每次听到爷爷们说着村内的故事,感叹着现在村内的年轻人都对这些没有兴趣了,都感概不已。

在村内,社工站通过组织村民小组,共同来承担对杨家老院的改造工作,发挥村民的主体性。

1、老屋修缮行动    3月11日社工站在杨家老院召开了老屋修缮项目启动座谈会,经在场老院村民商量决定成立——老屋修缮小组,来共同商议修缮计划、采取修缮行动。村民在会上提出在启动项目前,理清楚以后的经营管理规则,并建议采取市场化模式,实行股份制。社工站坚持按劳分配原则。4月,老院村民按约定共同对老院进行初步整理,对有的杂草多的地方打了除草剂,水沟进行了初步清理,但没过多久,水沟依然变得很脏,杂草也没有锄完。在5月对场地坝的杂草进行处理时,只有两位村民和我们一起,而且还是因为我们是在帮他家的地上除草。社工想问的是:我们为什么要来除杂草呢?有川农的学生问道:社工只是干体力活的么?

2完善社区设施    6月社工站通过“我的社区我做主”小组活动向村民介绍了社区营造,并用摆沙盘的方法让村民自己来设计社区公共空间。在老院安装路灯的想法应运而生。从8月30日起,社工站和村民开会开了5次会议,详细讨论了路灯安装中的各个细节,如电表怎么办、线从哪里牵、买哪种路灯、电费从哪儿出等,并发育出路灯管理小组来承担对于路灯安装的分工。经过13位村民2天的无酬投工,10月27日老院路灯亮起来了!路灯安装完成后,路灯管理小组延伸到公共空间管理小组,组员共计12人,完善了组内的规章制度,将由他们来共同来承担社区公共空间的管理及此后的工作。从怎么样安装路灯到路灯的选择等,都由村民自己来决定,小组成员不再局限于老院内的村民,村民的主体性开始体现,好像看见了好的开始。

3.打造社区公共空间    7月社工站和村民一起开始了社区活动室的打造,活动室是院内一村民自愿提供出来的名为“喜结良缘”的堂屋。打造从平整地面开始,接着是清理房屋尘垢,并再对活动室的装饰,7月21日活动室在村民的见证下挂牌。根据村民建议活动室得名——四知堂,又叫场地坝活动室,至此老院人有了一个公共的空间。

4.改善社区环境    12月5日,社工站同公共空间管理小组开会确定,以打造社区厨房为切入点从整体上着手改善老院的环境。6日社工站和20余位村民共同将板房周围进行了清理平整,老院更敞亮了!27日社工站依托公共空间管理小组发动的20余村民,完成了对板房室内的平整硬化与排水设施的清理。12月,应该是让工作员们都激动的一个月。和村民一起清理环境的过程并不轻松,要挖地、运泥等,很累,但却是最高兴的。很多事,都是村民自己来做,除了小组内的成员,也有其他村民来帮忙,在一起干活的时间过得很快。大哥大姐、叔叔嬢嬢们变得更可爱了。老院子,俨然成为了社区内最干净的地方。村民还问村委要了垃圾桶,用于小朋友们平时的一些零食垃圾的处理,并教小朋友们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

5、另类环境教育——庙圷观鸟小组    从12月14日的每个周末开始,观鸟小组将在村内持续开展。活动旨在通过小朋友的观鸟活动,使他们掌握初步的观鸟技能和鸟类知识,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生活村庄,发现村庄之美,发现自然之美。通过开展爱鸟护鸟、鸟类摄影展等活动,引导小朋友们乃至全体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我们期待以这样一种另类的方式,来切入环境的主题,从小朋友开始来保护庙圷村美丽的生态环境。

社工站通过社区走访、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等方式加深和村民的关系,通过社区学堂,在村内开展社区教育,并开始尝试社区互助,重视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

1、社区学堂 7月打造出的场地坝社区活动室在承担公共空间作用的同时,也成为了开展社区教育的社区学堂。2014年学堂开展了四期不同主题的讲座,为村民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的碰撞,新的一年学堂将继续开讲。

1)第一期——亲子教养的重要性 社区讲堂的首秀于7月21日在场地坝活动室顺利开展。针对村里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现象突出情况,社工站邀请到国际爱邻关怀公益机构的马丁路德老师做了“亲子教养的重要性”的讲座。老师的讲解得到了在场听众的积极回应,在提问环节纷纷与老师进行互动交流。

2)第二期——发展的幻象与社区再造 8月16日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系张和清教授来到社区学堂做了“发展的幻象与社区再造”的讲座。通过视频播放和知识讲解,逐步让村民认识到到“发展的幻象”, 让村民意识到村内的宝贵资源,用现场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村民共同对庙圷村“社区再造”表达各自的意见。

3)第三期——可持续生活的尝试 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从化项目点的工作员甘传和李洁,于9月22日在学堂和村民分享了从化八仙娘的故事,并就从化产品加工等项目和村民分享,让村民们看到绿耕在广东对可持续生活的尝试。

4)第四讲——生态农业 12月25日,我们邀请了山西永济青年农场的鲁锋博士来为大家交流有关生态农业的知识。他首先向村民们介绍了他所在农场的基本情况,随后谈了农业生产中生物多样性、土壤肥力的保持、自制堆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问题。村民对生态农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并表示愿意拿出地来尝试,接下来社工站将和村民一起共同来尝试生态农业的种植。

2、社区互助的尝试

1)“你我携手˙共度中秋” 中秋节之际,社工站和村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用做月饼的方式度过了节日。活动中,小朋友们阅读了关于中秋节的传说及中秋节的来源给到场的大人们听,接着开始亲自动手制作月饼,这种新奇的体验让他们很是开心。做好的月饼孩子们并没有独自享用,有的留给自己的家人,有的主动将自己的拿出送到老院内的老人手中,一起来分享节日的喜悦。

2)坝坝宴——老院人一次“归心”的尝试 11月11日,夜幕落下,路灯亮起,亮堂堂的场地坝上四桌“大餐”已准备就绪,大人、孩子围坐桌前享受着这幸福。与此同时,社工站放映了老屋探访、活动室打造和路灯安装的视频,共同回望老院人半年来走过的路。老院是年迈的老人,正在渐行渐远,社工站期望和老院人一起通过文化传承、环境整理、公共空间打造……来让这位老人重焕新颜。“坝坝宴不只是吃饭、图好耍,最主要的是大家归心。”酒足饭饱众人逐渐散去后,闲聊中一位村民道出了这句话,简单,却入心。

3)暖冬计划之鞋暖人心 12月20日,暖冬计划系列社区活动启动。鞋暖人心是第一阶段活动,本着“织一双鞋˙暖一颗心”的初衷,通过愿意参与活动村民们的共同劳动,在寒冷的冬季,为自己的家人织一双鞋,再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织一双鞋,为家人、老人带去我们千针万线的祝福,这个寒冬不再冷。

五、项目带来的影响

村民们的话语

——你们这些年轻人(社工)很对,从来都不嫌弃我们这些老年人,和我们聊天、帮我们做活,什么都想到我们。

—把这里(老院子)打整出来肯定是为了我们好嘛,你们又带不走。像这里越来越破败,那些当官的从来都不会走进来看看,你们还花心思想着让我们过得好一点,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情啊。

—要是没有你们,这个房子再过几年拆了都还是这个样子又黑又破,几百年都没有清理的这么干净了。

—我们这里已经几十年大家没有聚在一起吃饭了,我记得还是50年代的时候有这么热闹,现在大家搬的搬走的走,只剩下一些老人和娃娃在这里,越来越冷清了。

——“老院的环境卫生是大家一起来维护的,所有的人都不能乱扔垃圾,也要把自己家小孩教育好”。

——“社工站来村里是做好事的哇。”有的村民说不清楚社工站在村里是做什么的时候,便这样和别人介绍社工站。

村庄里的改变:

——5月,清理老院环境时,有2位村民和我们一起;7月,打造活动室时,有7、8位村民和我们一起;10月,安装路灯时,有10多位村民和我们一起;12月,清理老院环境时,有20余名村民和我们一起。

——社区活动室有了,村民为其取名为“四知堂”,又名“场地坝活动室”,开会时,大家都会向活动室走,有的老人偶尔也会在活动室外歇脚。

——刚开始讨论路灯安装时,有的村民因为要自己出电费有很大的意见,表示不愿意缴纳电费,但路灯安装完之后,在三天之内,收齐了电费。

——在清理环境之后,有村民主动向村上要了3个垃圾桶,并和社工站一起制定垃圾桶的使用制度,请大家一起来将老院环境维护好。

工作员感受:

和村民在一起的劳动更好玩、更开心。刚开始清理环境、清洗活动室时,很少有村民参与,感觉只是我们在帮她们做事,也会疑惑和不理解,但和村民接触地更多,开始更多地去理解,到后面和他们一起干活,真的很扎劲!在村里工作的同时,也让我们更多地反思,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

村里真的很冷很湿,有时候要在村里待上十多二十天才出来,有时甚至更久,担心会得风湿,但有感情的生活、村民的友好,是生活中更不可缺的欣喜。村民们和工作员都很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