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培育,从社区资产出发

文章浏览量:4,116

【 前  言 】

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的指导下,顺德社会创新中心于2019年8月启动顺德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围绕社区治理创新,推出社区营造、组织培育、议事协商、社区社会服务等模块课程,其中组织培育模块与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绿耕”)联合开展。

 


 

8月到9月初,该模块课程面向全区的社区工作伙伴开展了两期基础课。在基础课上,导师和学员们一起讨论了组织培育工作的整体思路。从事社区工作、希望培育社区自组织的伙伴们会发现,当我们谈组织培育的时候,并不能仅仅关注那些非常具体的技术和方法层面(比如,如何处理组织内部的关系、如何培养组织领袖等)。很多在组织培育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其实在组织培育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社区自组织走向何方,则决定了我们为何、以及如何去培育组织。所以,讨论组织培育,实际上也涉及到工作思路上的转变。当我们选择培育社区自组织,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社区为本的工作思路——从前期的社区评估、寻找组织培育的切入点开始,到一群人组织起来,再到这些自组织能够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这是完整的社区工作路径。

基于这样的整体思路,进阶课将通过总计5次、每次3天的共学营,跟伙伴们一起深入学习“组织培育”,尝试把“社区为本的组织培育工作”掰开揉碎、同时又将5次共学营融会贯通,共同创造一种细致而又整合的体验,实现思路和方法的双重提升。

党建引领下的组织培育基础课

 

课程行动路径

以共学营(顺德的社区工作伙伴)为社群,协作者作为组织工作者,推动社群成员建立关系,跟社群成员一起通过体验的方式,理解课程所要传达的视角及方法,在此基础上,跟社群成员一起整理体验过程中的启发与反思,总结、归纳后形成该议题的知识点。在共学营现场寻找回到社区情景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回到社区产生行动,这些行动又能在下一次的共学营中跟社群小伙伴一起探讨。

本次共学营是组织培育模块系列共学营的第一期,整个系列一共有五期,环环相扣。

 

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操结合的参与式体验学习,打通议题学习者与社区工作者的双重角色身份,连接共学营学习情境与社区工作实务情境,协助参与者建立资产为本的发展视角和掌握相关工作手法、并能够从社区的纷杂情境中找到组织培育的切入点。

共学营第一期已于9月18日-20日举办,地点选在其中一位学员所服务的村(社区)——勒流街道东风村委会。

这样的选点,一是能在在地学员的介绍和带领下,顺利开展实操演练,如社区走访;二是所有学员能把自己在课程中的观察、感受、发现和建议反馈在地学员,实现共学互进。

 

 # 日 程 表 #

 

过程回顾

共学营一共有5期,参与的学员相对固定,因此,共学营就具备成为一个持续的社群的基本条件。协作者作为这个共学社群的“组织工作者”,第一步就是要处理社群成员的关系建立。如同我们刚刚进入到社区的时候一样,跟社区中的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所有工作的前提条件。当然,关系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日常点滴当中,我们跟社区都慢慢越来越了解对方。

 

一个资产为本的开端——你最欣赏自己的什么?

你叫什么名字?你从哪里来?初相识的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去了解对方的这些信息。在社区当中也一样,我们试着去抓取服务对象的信息,以此来做判断:这个人可能是来参加我的活动的人吗?

你最欣赏自己什么地方呀?可曾听过别人问你这个问题?当别人问到你这个问题的时候,你脑子里会想到什么呢?会不自觉地想跟对方接着聊一聊吗?

在这次共学营,我们就是用“我叫……、我来自一个……的社区、我最欣赏自己的一个特质是……”这样的句式来做自我介绍的。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们了解到跟我们一起学习的学员里,有勤奋的朋友、欣赏自己的黑皮肤的朋友、喜欢自己笑容的朋友、觉得自己很搞笑并且欣赏自己搞笑的朋友……

而后面“老套”的“大风吹”,从肉眼可见的特征吹到不可见的特质、再到“最近在思考的问题”,则让我们开始看到一群人的共同点。

学员在游戏与互动中加深认识

 

分组——确认过眼神

在社区中,人们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而走到一起。在共学营,协作者通过分组加速了这一过程。大家需要找到认为跟自己特质相似的四五个人,组成一个小组。

很快,我们就有了并非全部为90后的“伪90组”、又高又黑又亮的小伙伴组成的“高黑亮组”,认为组员们很有料的“伍仁组”和“f5”组。每个小组找相似特质的角度都不一样,正是如此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组成这临时的共学社群。

所以,很必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尝试去建立大家的共学愿景。大家描绘自己期待的共学氛围与团队,并承诺自己可以为此贡献什么。

分组并确定各组轮值安排

学员共同制定团队契约与规则

 

过去,我们像家长一样操心

刚刚进入到一个社区的时候,除了要跟社区建立良好的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社区评估,然后根据社区评估的情况去设计服务活动。

过去,我们一般都做的社区评估主要是社区的需求调查,会了解到社区的许多需求。而既然社区有需求,作为社区工作者/社工,我们似乎无可回避地应该去满足这些需求:需要社区活动,好,搞活动!想要身体健康,好,办健康讲座!还有义诊!需要活动空间,好,那我们做空间改造……初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社区工作者们经常会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持续一段时间,我们越来越被社区居民和各方接受,就会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价值感。

但除此之外,很多伙伴们也提到,会有“焦虑”、“担心”、“辛苦”的感觉。因为“我在的那个村有好几个村小组,我从东边走到西边,发现来参加活动的人都是同一批人,我不知道该怎么让其他人也来参加活动”;或者,“活动大多是以知识普及为主的,好像形式单一,又不够深入”;又可能因为,“我了解到的好像只是少部分人的需求,即使通过问卷的方式,做了很多调查,但总觉得这些数据不准确,也没办法代表大部分的人”;“经常要做很多的活动,但是人手又不足,觉得很辛苦”、“项目资金少,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没钱做”……

说到这些在社区工作的挑战,大家的话匣子就关不上了。特别像开家长会,一群家长们坐在一起,担忧着孩子的方方面面。

 

另一种视角——资产为本

陷入社区需求的“深坑”,难免会觉得焦虑。所以,我们经常听见同工们与自己有相似的感受:“感觉社区工作者/社工很好,但是我不适合”、“我能力不足,所以没有办法满足居民的需求”、“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来参加活动,来的总是那些老人家,但是她们也只是为了那些礼品来的”、“很多事情想做也没有经费去做”、“万一项目期结束了,这一切岂不是都没有了?”……

其实,我们今天在填的“坑”,也正是前人“扑街”之处。绿耕的协作者由此带出前人总结出的另一个视角: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也是社区工作的前辈们在感叹和反思外部介入的社区发展不但难以奏效、还引起种种问题的时候,所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视角。它强调从社区已有的东西出发,视其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资产;不断尝试激发社区居民“为自己的社区负责”的意识、提升其能力,让居民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建立和增强不同的社区资产(人、组织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关系网络的强化来推动社区发展。当然,这一视角并不是认为社区及社区内的人再没有需要,而是强调用社区自己的资源来面对挑战。这同时也是社区为本的工作思维,即社区工作者/社工要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盘活社区资产、培育社区组织,去满足社区的需求,是“社区工作者/社工——社区资产+组织培育——社区需求”,而非“社区工作者/社工——社区需求”。转向资产为本的社区工作视角,不仅仅是从“需求为本”到“资产为本”的转变,更是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发展/社区营造”到转变。

在这样的思路下,社区动起来了,居民动起来了,社区工作者/社工就能从疲于奔命的状态中解放了。

绿耕的协作者引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

 

挖 掘 资 产

这时,有小伙伴就要问了,那什么是资产呢?马上有一个声音说:人文地产景呀!

其实,不同人对资产有不同的理解,这取决于我们的具体工作情境。在共学营,协作者也只能给出一个“参考答案”,协助大家尽快理解何为资产,并激发大家的想象。在绿耕的经验里,看得见的资产很容易找到,但不一定能引起社区的共鸣。因为资产的认定是其实是主观的,社区资产的认定与激活,需要社区工作者/社工动员社区居民自己去完成。其次,在社区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个人行动无法克服的制度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社区组织的集体行动才能解决,而这些社会组织能够把社区当中分散的资产进行串联与整合,形成1+1>2的增值效果。

我们一直认为,社区中最重要的资产就是人,而且,不仅仅是我们常说的具备特殊技艺的人,更是那些具有社区威望和号召力、有公益心和集体责任感等“无形资产”的人。

学习伙伴相互讨论、分享与解惑

共学营的讨论现场,其实就是盘活共学社群的资产、激活人的过程。每当有伙伴提出一些非常具体的疑惑,在场有相似经验的一线小伙伴就会分享自己的解决办法。这些场景不禁让人感慨,这就是用“资产为本的共学”去学习“资产为本”啊。

对课程设计者来说,进行这样的共学设计,也是完全秉持着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背后的根本价值观:真切地相信每一个人都是有能力的(资产为本);应该激发每个人为自己的发展/学习负责的意识(聚焦内部);在共学营内部建立不同的共学小组,并使整个共学营称为持续互动的社群(关系驱动)。

 

资产评估的方法

在新的视角下,我们尝试将过去用来做社区需求评估的方法转换为评估社区资产的方法。这些方法,首先是视角和主题已经完全不一样,比如从关注需求到关注资产;其次是方式也不同,比如从社区工作者/社工自己做变成了要动员居民一起做(所以问卷调查之类的就没法用啦);而使用这些方法的场景、评估的对象、具体的技巧等等,都不一样了。

比如访谈,经过转换之后,应该是这样的:

在共学营,我们一起归纳出了这样一种被称为“欣赏性的寻访”的方法,同时也快速了解了社区藏宝图等工具;针对个人、集体经验、社区组织等层面的资产,也讨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

 

练习,从小组到社区

简单的研讨之后,关键是要实操和体验。大家首先是三人一组,体验欣赏性的寻访。短短30多分钟,也只能做简单的练习。这个过程,同时是营员们再次加深对彼此的认识。欣赏性的寻访,最基本的要求是,我们对面前讲话的人有真正的兴趣。这种兴趣体现在访谈的切入点、对话中的追问点、眼神语气姿势、回应与自我袒露、关系状态等层面。

有一组的小伙伴在听到其他组员讲到跟自己相似的经历时,触动内心,禁不住流泪。这正是欣赏性的寻访有可能达到的状态:让谈话不断延续,双方形成深层次的关系,同时看到讲者身上的闪光点。在大组内分享时,大家从讲者、听者、提问者等角度,讲到更多的“寻访”心得。听者从中得到肯定、增强自信,是许多伙伴都讲到的一点。所以,欣赏性的寻访看起来是在做资产评估,但这个过程,又何尝不是在尝试增能呢?

片断式地练过“欣赏性的寻访”之后,我们要到社区去尝试更加整合的社区资产评估方法。几个不同的小组分别要去了解东风村不同的资产:个人、组织与关系、社区集体经验。并且要在第二天用画画、戏剧或者影像的方式在大组做一个呈现。

 

走访回来之后,有小伙伴收获颇丰,认识了东风村的另一面,还有一个小伙伴被拉去拜了东风村的三圣宫,不知道有许下什么愿望。也有小伙伴稍稍失落,因为出门的时间是下午,走的地方人都不多,好像没有遇到什么人,没有找到什么“资产”,但其实这就是我们日常在社区当中的一个片段,经过一次次地走访,我们对社区的生活模式更加了解,什么人什么时候会在哪里出现,在我们不断进入社区的过程里,融入我们的身体当中。

而小伙伴们都分享了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的有意思的点:

“当我试着去跟村民了解这里的情况的时候,他们似乎也很戒备,但我试着用我自己所在的社区跟这里的共同点,去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似乎他们会比之前更加信任我。”

“很多居民是抱有戒备心的,要想跟社区建立关系,发掘这些人身上的资产,需要很多次的接触,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之后,有的东西才能聊出来,但这其实是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的。”

“其实在去到社区里面跟大家聊天的时候,感觉我们就好像朋友一样,尽管我知道我是来挖社区的资产的,但其实这个是需要自己去发掘的,要刻意不经意。关键的还是要真诚地去听他想讲什么。”

 

看看东风村有什么

学员欣赏性寻访成果分享  

时间虽短,但小伙伴们依然找到了东风村的一些社区资产:有懂问卦、会解签、愿意为村民解忧解惑的热心阿姨;有对教育有想法的妈妈;有熟知养鱼技术、消息灵通的阿姨;有了解民风民俗、跳绳拿奖的大叔;有对东风非常有归属感的新东风人;有身体好,经常参与劳动的老人家……

除了一个个的东风人之外,东风村有历史上百年的三圣宫、浓郁的堂会文化。每当三圣宫观音诞以及老人节的时候,东风村都会有非常盛大的活动,烧炮仗、粤剧演出、龙舟活动。此时,不只是东风人,周围许多厂企都积极地参与到社区当中捐资捐物的活动中。

东风村的社区资产,从大家短时间内了解到的这些片段中,可见一斑。

大家用不同的形式分享昨天下午在东风村走访时发现的不同资产。

 

社区资产用什么方式呈现?

为什么在这次共学营里面会希望大家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社区资产呢?理想的社区资产评估,应该是我们与社区的居民一起去做的,当我们跟社区居民一起用欣赏性地寻访去发掘社区资产的时候,本身也是一种重新认识社区、建立社区自信的行动。而如果我们希望能够发掘更多的社区资产,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寻宝”当中,就更加需要一些视觉化、有趣、能增进人们参与的方式来表达。

协作者在这里分享了一些案例,比如可以在社区里跟社区居民一起画社区资产地图、通过戏剧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通过影像的放映将社区居民的成功经验串联起来,让其感受到自己的能量。

从社区资产走向组织培育

如果说已经和居民找到一些社区资产,那如何开始行动、并进入组织培育的工作呢?

协作者分享了绿耕项目点乐明村的妇女组织起来、自己服务自己的村庄,并且探寻社区经济的可能性。在这个案例中,其实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未来要走向哪里,只是一群妇女聚在一起跳广场舞,慢慢地通过一个个的社区活动与学习,这一群妇女发现了自己的能量,开始试着从自己出发去跟社区互动,重新去思考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态种植、自己搞节日活动、去附近游客多的山里面捡垃圾、尝试做生态腐竹加工等不同的生活维度作出自己的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关键的是要找到人这一最重要的资产,把有相似兴趣、需求的人拉在一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碰撞与联结,产生更多的可能与更大的能量。

回到东风村,伙伴们尝试根据之前了解到的社区资产,给东风村的伙伴提出一些后续行动的建议。

白纸上记录了学员提出的一些后续行动的建议

 

大家一起来做梦吧

共学营之所以设计三天这么长的时间,最大的期望就是让伙伴们能够将期间所学用回到自己的社区工作中,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所以,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以自己的社区为例去想象,如何从社区资产走向理想的社区?这个过程中,其他伙伴们也一起给经验,所以,这是大家一起做梦的过程。

来自仙涌村、马东村、华口社区的伙伴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理想的社区模样,然后一起快速梳理社区资产,并从资产出发、开始“发梦”。大家会发现,每一个社区的资产梳理出来后,都是令人惊叹的,只是我们以前从来没有用资产为本的视角去理解社区。马东村基于深厚的永春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永春文化村”之梦;仙涌村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希望以几十年的年桔种植业为切入点,不仅延续和提升产业,还要重建社区的代际关系和社区认同;华口社区大量的“新华口人”家庭,而本地户口的孩子就有几百名,围绕孩子,梦想建设一个自助、互助的友爱社区。这些关于社区的梦想,得到了大家在现场的智力“赞助”,也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小伙伴。

是的,从资产出发,本来就应该是充满希望和开心的事。

学员以马东村为例,从资产出发“做梦”

 

总  结

其实说到底,

社区里的什么东西才是资产?这要居民自己认定才算数。

社区里有什么资产?要居民一起来挖掘。

社区资产可以用来做什么?这要和居民们一起发梦。

这样来看,社区资产评估就绝不仅仅是资产评估。它本身就是社区动员、激活居民主体性、转换居民意识的过程。因此,在组织培育的视角中,社区资产评估就是最好的前奏。在此过程中勾画的社区梦想,也将为组织培育提供长远的方向。

 

学员反馈

这期共学营促使我们对执行的社区项目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与提升,开始转变思维模式,尝试从社区需求为本模式转变成资产为本模式,从优势视角发现社区资产,通过挖掘社区资产实现未来社区的发展。(学员淑玲)

第一期组织培育共学营让我相当惊喜!第一大惊喜就是,共学的过程中很重视学员的个人感受和体会,让我感觉自己时刻被关注,被照顾。第二大惊喜,就是学会了用优势视觉去看待社区,这让我感觉工作轻松了很多!第三大惊喜,就是很开心地认识了很多很有趣、很好玩、很智慧的一群小伙伴!后面的课程,我满怀期待~~~   (学员珊珊)

 

来源 / 顺德社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