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感受:一次“很浪漫”的学习

文章浏览量:4,656

文 / 双百计划信宜社工站 罗艺

一、对学习的期待

初次系统地接触农村社会工作当数阅读张和清老师等撰写的《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文化与发展的践行——平寨文化》和绿耕黄亚军老师写的《社工驻村论——为什么一定要驻村》等相关文章。对于非专业出生的我,第一次听到“社会学想象力”这个名词的时候,便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以致后来的我,都会时常带着一颗“浪漫”的心来驻村工作。而正是这种“浪漫”把我推到了绿耕举办的共学营。第1、2、3期举办的共学营,因为种种原因,我都完美错过。后来通过自学的方式,我大致了解到前三期共学营的逻辑框架,对以社区发展为主的社会工作有更深程度的理解。2019年3月28日,我带着这种对“浪漫”的追求,终于有幸参加到绿耕在珠海红星村举办的第4期共学营——组织培育与社区发展。我参加本次培训的期待,除了希望在培训中找到驻村工作的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也带着一定的“私心”——从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工作者身上长“见识”。

二、关于共学方式

本次绿耕组织的共学营,从一开始就没有设定任何的框架在里面——从组员出发进村起,学习已经开始。除了中间穿插了杨锡聪老师以及绿耕协调者对知识和流程的安排外,共学营大部分时间都是由组员自己选定学习主题以及共学的方式。虽然没有设定框架,但我还是试图在知识回顾中加了一些框架进去。毕竟,对于学习,我们更习惯于接受系统的、逻辑的东西。

按自己的理解,本次培训学习,大致用“自学——共学——享学”三个环节穿插进行,互相补充。“自学”环节,主要是由杨锡聪老师以及绿耕小伙伴把往期或农村社会工作的前沿理论分享给学员,再由学员分组来讨论、学习知识以及提出迷惑这些方式进行。而学员分组讨论后,找到了自己想要深入了解或者较大疑惑的知识,通过梳理,最终由所有学员共同决定了本次共学的几个议题。“共学”环节是通过此前选定的议题进行分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我们当时称之为“小组共学”。小组通过讨论决定自己小组的共学方案,再选择如何共享各组之间的共学方式。而“享学”环节,主要是全员参与,对小组学习的议题通过组员讨论出来的方式进行分享,全体学员再对分享的知识进行补充、讨论。

之所以觉得共学营“很浪漫”,是因为在共学中,听到了很多有情怀的话语。例如来自中国香港的阿民深情地说:“也许社工就是坚守在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最后底线的这样一种职业”;Lily运用“生命故事”的手法带我们走进了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情景;也有辉哥作为离任村支书为大家分享的峥嵘岁月;在此不一一列举。从大家的分享中,我都会不自觉地带着“玛丽苏”情结,把自己代入,感觉多了很多对生活、对理想、对人生的各种思考,“很浪漫”地走多了很多段“路”。

三、关于共学内容

本次共学营,主题围绕着“培育组织”与“组织发展”两大议题进行。而学习内容上,小伙伴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与绿耕前三期举办的共学营议题有关——资源为本、团结经济与文化行动。对于这些议题,由于没有参加前面的学习,按照自己的理解,主要是为组织培育与发展提供不同的视角来开展社区营造工作。而关于共学营内容,通过回顾,总结了自己关于整体内容学习感受。

1、关于对组织性质的理解

我对组织性质的理解主要分为两类:以任务、目标的达成为导向的组织,例如扶贫组织、产业优化组织等;另一类,则以“共同信念”联系在一起的组织,例如农村、社区发展组织、经济合作组织等,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而我们本次学习主要是后者。

2、怎样培育组织

组织培育,关键是如何找到组织的共同信念。共同信念是一个抽象化的概念,而组织成员参与组织的期待和个人信念会千差万别,但组员之间必然存在同质性,必然会有共同存在的某些期待。而在组织发展过程中,组员之间期待也会互相影响,最终这些期待走向共同。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反之组织消亡、崩塌也是另一种结果。而关于培育组织的方法论方面,共学营为我们提供了“三大议题”这些理论支持,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培育组织。印象深刻的是黄亚军老师说的“视角”培育这个观点,以人为本,如何培育成员的组织“视角”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议题,值得深思。

3、组织如何持续性发展

关于组织持续性,绿耕为我们带来的是资产为本、团结经济和文化行动这种更能深刻影响组织可持续性的思路,回归社区本身,往往使社区组织更能持续发展。所以组织的“共同信念”这个议题,始终贯穿组织发展的历程。而杨锡聪老师提出,这个共同信念应该是一个抽象的、虚化的概念,跟组织的持续性有十分大的联系。具体化的目标、信念,往往会有达成就“散伙”,或者目标难以达成,最终走向消亡的窘境。

四、关于共学以外的感受

本次培训,除了学习方式与内容使我感到有所收获外,也有情感上的收获。除了探讨知识,我们更多在探讨人性。社会工作者,工作的内容离不开人,只要有人的地方必然会充斥着情感的交融。在本次学习中,更多的小伙伴是在情感交流上分享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历程,使整个培训充满“浪漫”。阿甘和陈曦为我们分享的辛酸也是所有社会工作者们的心声——纵使有百感交集、不堪重负的时候,我们仍会选择坚持下去,只因有人性的地方便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我想,这就是社会工作带给我们的憧憬与情怀。而这次,我很荣幸来到了珠海,听到了很多故事,见到了很多的人。对于历史专业毕业的自己,我不禁回想起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一个充满爱的气息的名词。所以当朦朦主持我们分享感受时,我忍不住情绪又自觉尴尬地感叹“很浪漫”。我很享受这次心灵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