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博世中国和广东省岭南慈善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绿耕在2020年启动了农村社区发展工作者共学计划。计划致力于培养对中国“三农问题”具有系统性认识、具备相应实践能力的农村社区发展工作者。根据中国“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和农村发展工作者的实际处境,从理论知识学习、一线工作方法实操、个人成长与动力激发、共学网络建设与持续支持等四个层面切入,希望不仅能回应农村发展领域公益人的学习需求,更能激发伙伴们的内生动力、支持伙伴完成有实效的行动。
共 学 简 介
2020年6月18日至21日,在广州北部的仙娘溪村迎来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为主题的第一次线下共学。具体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开营。我们从互相认识开始,让身体与意识进入共学场域;进行课程介绍,明晰共学期待,形成自治小组并做简单分工。
第二部分:进入农村议题学习。从“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开始,理解中国农村,进入议题学习;接着进行学习者/实践者的处境与需求的梳理。这部分既是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主题学习的开始,也是整个共学计划的开始。通过农村发展相关脉络梳理,让参与的伙伴开始有意识找到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和可能发挥的角色。
第三部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的学习与实践。从学习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的理念和理论开始,带出从资产出发,培养居民的能力和主体性。系统学习聚焦内部、关系驱动、从”已有”出发这三大理念。让村民站出来现身说法,分享村民近期发起和参与的社区调研。此外,伙伴分成四组,带着资产的视角去访谈仙娘溪的村民小组。各个小组访谈后进行过程反思和总结,分享自己小组的发现/疑惑/启发。
第四部分:实践反思和对话。青梅煮酒论社区英雄,倾听伙伴的故事。
第五部分:进行宏观视角的练习,试着进行宏观环境辨识和感知。在这个过程中看到社会组织的变与应变,引出半年内可行的共同行动。
第六部分:确定共学方式与原则,共学营复盘和总结。
除了白天紧张的课程学习,专门有两个晚上进行有意思的“星光大道”,每个人通过PPT来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深度认识彼此。
共 学 过 程
01 相聚仙娘溪
6月18日傍晚,来自五湖四海的伙伴们相聚在仙娘溪。大家在仙娘溪乡村旅社妇女小组的带领下,入住乡村旅社。受疫情影响,共学伙伴是乡村旅社小组今年的第二批客人。为了迎接大家的到来,阿姨们提前几天开始打扫社区厨房、旅社和新龙围的卫生。晚上,我们就在今年刚刚建成的社区厨房里就餐,这里也是我们进行学习的地方。
乡村旅社
社区厨房
02 开 营
晚饭后,农村社区发展工作共学计划第一期的聚会正式开营。协作者阿甘带着大家由浅入深、从多方位互相认识,并介绍了共学的日程说明。每一位伙伴也讲了自己的期待。
03 理解中国农村
尽管大家都是扎根农村、埋头干活的,但我们还是希望一起建立关于三农问题的宏大视野。协作者亚军以”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为题,带领大家从大处着眼理解中国农村,进入农村社区发展工作者的议题学习。现代化进程大概可以理解为以城市化、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过程,而农村是被动卷入其中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由”小农——国家”、”社会——资本”两个坐标组成的简单框架中,检视社会上关于三农问题的几种典型论述。”三农”应该为单向的经济发展服务,还是应该守住多元的价值?农村应该探索适合于自身的发展道路,还是成为大局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从这些论述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政策和行动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取向,最近热议的”合村并居”、这几年轰轰烈烈的精准扶贫、十多年的土地流转……都可以成为分析的对象。
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组织也做出了不同方向的选择。在乡村端,大部分为农服务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为了帮助农民适应这个充满痛苦的过程、缓和其中的张力,这包括留守人群服务等工作。这样的服务工作是支持现代化进程的。在农村社区发展领域,则大致可以分为”协助农民追赶现代化”和”探索农村另类发展道路”两个方向,前者包括常见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引进等;后者则常常以促进要素回流、推动农民合作与城乡合作、建设农村社区内外支持系统为内容,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农村资本和独立性/抗逆力、强化农民主体性和农村的价值,探索农村自身的发展之路。
社会组织在城市端的很多工作,也是在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只不过农民在此变成了农民工。在城市端,也存在着两个方向。
在这第一次聚会上,我们没有办法花太多时间来处理这个议题。这次的讨论仅仅是开题,但在此后的共学中,宏观议题将成为固定的共学内容之一。
04 身为社区工作者的眼下和未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农村社区工作者呢?我们目前在个人发展上的主要困扰和限制又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身为农村社区工作者的眼下和未来,也是我们想通过系列共学营去回应的。第一次聚会,我们很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些讨论。
首先,让我们来描绘”好的农村社区工作者”吧。伙伴们分成四组,从内在和外在条件两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大致如下:
那么,我们在个人发展上所面临的困扰的和限制是什么呢?每个伙伴都真诚分享了自己的困扰。其中既有工作层面的,资源筹措、维护相关方关系、建立农村工作思路、确定村庄工作切入点等,也有偏个人层面的: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如何发展并肩作战的”生命共同体”?如何面对个人发展道路中纠结和困惑?……
虽然这些困扰和限制眼下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回应,但正如协作者阿梗所说:当我们开始去思考和解决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时, 就已经是一个自己的研究者;实践者对问题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对问题的定义和思考,这已经是开启了实践者的行动研究。
05 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
带着上午对农村的分析和对自身处境的认识,我们进入此次共学的主题: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协作者阿甘设定了一个社区工作的典型场景,带领大家反思我们的介入思路:在一个村民自认为没什么经济收入、卫生环境差的社区,我们会做什么呢?我们的介入思路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和挑战?
面对这样的社区,通常的做法是深入了解问题和需求,但实际上,机构和工作员都知道自己没法满足那么多需求,自己只能做一小部分的工作。伙伴们根据自己在社区的经验,也指出这样的介入思路可能导致村民依赖、缺乏自主性、自我改变的意识不强;也可能导致短期成效不明显,或是村民的期望与行动无法匹配、村民不感兴趣或是退出,后续工作难以推进等。
阿甘从推动方向、社区评估重点、村民参与情况、推动方式、社工角色、工作目的这六个方面,对需求导向的工作模式与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进行了对比,以此对资产为本的模式进行了简单介绍。当然,在实践中,我们无法单纯从社区资产出发来开展工作。除了弄清楚”我们有什么”,”社区/居民需要什么”、”我们想达到的愿景”这两方面也很重要。项目的重点应该放在三者相结合的领域,以避免居民被动参与、很快碰到服务”天花板”等问题。
在此过程中,大家也对”需求”做了更深入的讨论。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需求”,其实只是一些现象,值得深入追问和了解。同时,对我们自己来说,也要想清楚:谁是社区发展的主体?如果说,我们认同社区发展是激发社区内生力量、让社区可持续发展,那么,很重要的就是让社区有信心、有能力去回应自身的需求和问题。
社区发展也是一个从社区现状(需求)走向实现社区愿景的过程,从社区已有资产出发,聚焦于激发村民的自信和动力,通过关系的联结来推动整个过程,就是一条可以辨析的路径。这里带出了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的三大原则:从已有出发、聚焦内部、关系驱动。协作者也对每一项原则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对具体方法进行简单梳理后,此后的学习就进入实操环节。绿耕在仙娘溪的项目就是在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指引下进行的实践,最近正在尝试开展”以村民为主体的社区调研”。仙娘溪和乐明村的18位村民,在周边15个村子进行社区调研。我们邀请了仙娘溪的星哥和绍连阿姨现身说法,分享他们为什么要做社区调研、怎么开始、筹备和进行,中间遇到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村民的分享激发了伙伴们极大的好奇,除了了解社区调研相关的事情,大家对村民组织和骨干一路走来的故事也非常感兴趣。
共学的第三天(6月20日),大家分组进入社区进行调研,对象则是仙娘溪村里各村民组织的代表。
有的小组在协助旅社小组清理风扇、帮忙烧火煮饭的过程中与阿姨们打成一片,了解旅社小组十年发展历程和运作机制。有的小组跟着村民去到农场里,实地感知一个生态农场的经营和发展,在农田中了解田间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有的小组去到村民家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了解导赏小组的年轻人一路走来的故事,了解青梅加工小组逐渐变成合作社一起经营的历程。
.jpg)